兀立潮頭 ?味鮮人寰
座落于溫州市葡萄棚路178號的溫州快鹿集團公司系生產快鹿食品的老字號企業,主要生產“快鹿”味精、速凍食品、快餐以及醬油、米醋、黃酒等餐飲佐料食品。其前身為溫州市糧食制品廠(后易名溫州味精廠)。該企業從1956年的三家食品(麻油、制糖、粉絲)專業生產合作化起步,至今已整整過了幾十年的風雨里程,這在鹿城眾多的“百年老店”而言雖屬“小字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致終成為年產上萬噸味精的國家大型(二級)企業,創造了極其不平凡的輝煌事跡,生產的品牌產品以其物美價廉、質優量大而馳名遐邇,成為家家戶戶最受喜愛的國貨精品。從而,該企業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先進集體,國家內貿部先進企業、浙江省文明單位等殊榮,并于2010年被浙江省商務廳認定為“浙江老字號”企業(第二批)。
回顧快鹿集團的創業發展的光輝里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時期:
一、創業·成長(1956——1977年)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6年開春,在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運動中,溫州城飛(今鹿城)從事副食品加工的個體戶,因不符合公私合營的條件(資產不足)即自發地成立了麻油、制糖、粉絲等三家專業生產合作社(屬小集體企業)。時至1958年,即被溫州市糧食局收編,聯合組建為溫州市糧食制品廠(該局所轄的大集體企業),地址為小南門(舊稱西城下,今為人民西路),廠黨支部書記周庭輝,首任廠長葛茂生,主要生產麻油、飴糖和粉絲等,員工約50余人。
溫州糧食制品廠為何開創溫州味精之先河,此緣于該廠生產粉絲的過程中,即用豆類(蠶豆)作為原料提取淀粉后,其附產品(即廢料、廢液)中含糖豐富的植物蛋白,從中可提取谷氨酸鈉成份的調味品——即味精。
味精,據《漢語大詞典》注釋,味精又稱味素、味之素、調味品,一般用小麥、黃豆、玉米或甜菜等作原料制成,多為粉末或結晶狀,放在菜肴或湯中可增加鮮美味道。味精的化學名稱為“谷氨酸納”。時逢全國各地各行出現大躍進,處處發衛星、奪高產,時時提倡發明創造,廠領導周庭輝,葛茂生在聽說從淀粉的附產物中可生產“味精”的新產品,喜出望外,即由葛廠長帶隊前往已批準生產味精的老大哥單位——杭州糧食制品廠(以下簡稱“杭糖”)學習植物蛋白水解鹽酸法生產味精的技術。“老大哥”挺熱情,當時社會風氣極好,手把手地盡心傳授,使他們很快地掌握了技術關鍵與要領,返溫后立即投入緊張的試制階段,經周書記與葛廠長與梁碎章、池富娒、謝恩鳳等技術骨干的共同努力下,終于以面筋為原料試制出溫州第一代味精。由于當時味精的市場需求量(人們未認識味精,視為現代奢侈品),加工原料由計劃指標限制等原因,只能小批量生產,年產量僅100公斤,主要供應餐館。味精也僅為本廠副產品,仍以生產粉絲、粉皮等計劃供應食品為主。不過,從味精生產史而言,葛茂生與他的技術團隊無疑是溫州味精的開拓者,是鹽酸分解法生產的創始人。
時至1965年,經過“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的歷練,我國國民經濟出現蒸蒸日上好兆頭。溫州糧食制品廠也進入新的轉折點,是年老廠長葛茂生積勞成疾,患重病住院(肚硬化、腹水,后英年早逝),新廠長王鋒走馬上任(據說他是東北搞聯烈士的遺孤,幼隨蘇聯紅軍在蘇聯求學,精通俄文,懂機械設計,后來參軍南下,從部隊轉置業后在肉聯廠工作,他年富力強,挺想干一番事業,于是剛到職,就率領領導班子外出考察學習,開拓視野,回來后決心大干一場,擇選項目有二:一是爭取開發啤酒生產,二是擴大味精生產規模,后來啤酒項目投資過大,尤其是發酵罐裝備需幾十噸紫銅材料無法落實只好放棄。最后決定改造落后原始的鹽酸水解法制造味精的舊工藝,引進當代先進的發酵法制取新工藝,其主要工藝流程為制糖(水解葡萄糖)→發酵→提取→精制。而生產環節繁雜、技術要求高,這對于文化水平低、大都從事簡單體力勞動的工人來說確為大難題,于是采取1958年的老方法,先出去拜師當學徒,學會技術再上馬。
于是,廠領導集體研究決定,由負責技術的副廠長葉全生率楊明崇、翁碧人、蔡寶錫、徐孝峰、黃天錫等五人到杭州味精廠學習深層發酵法生產味精。抵杭后險遭對方拒絕,理由是省計委沒有溫州味精的項目,于是只好由市政府出面向省計委打報告,經同意后才未吃閉門羹。葉全生副廠長雖為浙南游擊縱隊出身的老革命,但他潛心生產技術,學習勁頭很大,他所帶領的學習小組跟杭州味精廠工人老師傅一起上下班,邊學習邊實踐,該廠為三班制二十四小時輪流轉,為了熟悉每一道工序,掌握每一個生產環節的技術要領以及具體準確數據,赴杭學習的五位同志主動放棄休息時間,經常連續上二個跟班次連軸轉,真正把技術學習到手,他們一呆就是半年工夫,直到能獨立操作,經技術考核后“畢業”返溫,回廠當“老師”。
與此同時,王鋒廠長也在爭分奪秒地籌建發酵車間,并從東北制冷廠調入一名溫籍工程技術人員擔任施工與設計工作。他本人帶領廠領導成員一起參加發酵罐及管道的安裝。初試時為1000立方的小型發酵罐,翌年又千方百計地購買5000立方的中型發酵罐投入中試,相繼喜獲成功,當年投入批量生產,年產優質味精15噸,產值約30多萬元。從此,溫州糧食制品廠正式更名溫州味精廠,員工達150多人,由于當時屬計劃經濟年代,味精生產為指令性任務,生產指標由上級領導部門決定,產品由溫州地區副食品公司(二級站)經銷,主要供應本地區餐飲業或伙食團(各類企業廠礦食堂),大部分調往廣東、福建作為“互通有無”物資,換取桂圓、荔枝等商品供應本市百姓。
從鹽酸分解法小批量生產到運用發酵法批量生產味精,產量從100公斤一躍為15噸,增加了150倍,確為一項大飛躍,而且為后來的味精廠打下了堅實基礎。可以說,王鋒、葉全生及他的團隊是溫州地區發酵法制取味精的奠基人。
緊接著,就是“十年文革”時期,溫州味精廠廣大員工清一色參加一派群眾組織(工總),內部較為團結,仍堅持“抓革命、促生產”進行正常生產,一直延續至1976年文革結束。
二、崛起·騰飛(1978——2000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又使溫州味精廠發生了根本性大變化。與此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與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確認食用味精對人類完全安全可以不受數量限制,因而人們對味精的需求量日益猛增,溫州味精廠抓住良機,并利用新興辦的溫州電視臺的自辦節目,隆重推出“快鹿”牌味精,并繪制了“快鹿”圖案于1979年向國家商標局申報注冊了“快鹿”商標。快鹿諧音為快樂,意含祝愿人們高興、歡樂,而溫州素稱鹿城,據說東晉建城時,有白鹿銜花繞城飛馳,香飄萬家里,預兆瑞氣,“快鹿”又象征著吉祥,溫馨與騰飛,也寓意味精廠象白鹿一樣跑得更快,展現更加燦爛、壯美的前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經過電視、廣播、報刊以及廣告牌的廣泛宣傳,“快鹿”味精的物美價廉深受民眾青睞,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到1984年末,年產量達1236.5噸,產值達2500余萬元。
前進道路并不平坦,味精廠在改革開放初期曾一度出現承包失誤、獎金失調、領導班子意見不一致、職工思想混亂、人心渙散、原材料節節提價、經濟效益滑坡……面臨著危機四起,原為溫州面粉廠電工出身的市級勞模丁國聰同志于1985年1月來到溫州味精廠就任廠長。
新廠長臨危受命,正值“四十不惑”的丁國聰卻悶聲不響地,一頭扎到車間、工地,邊勞動邊觀察,與工人打成一片,傾聽群眾呼聲,靜觀動態、細察民情。當他查清廠里存在問題的根源與癥結所在,于是對癥下藥,立即召開各車間、班組長會議,點起三把火:一是實行車間主任經濟責任制,出臺承包新方案,真正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二是整頓廠紀廠風,出臺鐵的勞動紀律,人人必須遵紀守法,令出必行,有禁必止,獎罰分明,決不姑息養奸;三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以老帶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這三把火果然湊效,廠風廠貌大為改觀。
接著,丁國聰遵循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關于“科技就是生產力”的教導,采取四管齊下(即四大舉措):一是大力進行味精制作工藝的改造與創新,將淀粉制糖改為大在米制糖,并將谷氨酸提取工藝由鋅鹽法改為冷凍法(防止發酵液外溢),不僅節省了原材料,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大幅度提高質量與工效。二是淘汰舊設備,大力引進當代先進的設備,如100立方的大型發酵罐,以及化驗、檢測的精密儀器儀表等,同時投資60萬元架設10kv(一萬伏)長達3.8公里的轉變電專線,以防因臨時停電造成產品中途報廢。三是建立科研隊伍,建立了科研所,大量引進科研人才,并與上海復旦大學進行科企聯姻,進行產研結合,試制成功FM415菌種,使產酸量達到8%以上,節省成本30多萬元,采用樹脂代替硫化堿除鐵工藝,使味精透光率、純度及時達到優質品水平。同時不斷研制新產品、開發出第三代味精——“快鹿”增鮮味精(原先稱“強力”味精),系用谷氨酸鈉和肌苷酸或鳥苷酸鈉納,按比例合成,其鮮味度比普通味精(即含谷氨酸鈉80%)高出40到100倍……
通過一系列科技改革新舉措,味精廠先后投入1400多萬元,使溫州味精廠的基礎設施生產設備、制作工藝以及生產水平達到國內一流的標準,其產量從1984年始,連年遞增,提速幅度驚人,至1994年十年間由原先年產1237噸,產值幾千萬元猛增到8195噸,產值突破億元大關,產量、產值均翻了二番多。該企業不僅評為溫州市、浙江省商業系統的先進集體,并于1993年評為全國“五一”獎章先進集體。
丁國聰自1985年成為溫州味精廠掌門人以來,敢于拼搏,開拓創新,年年有大動作、大舉措,以高起點、大手筆精心描繪味精的燦爛前景,略舉一二,窺見一斑:
1991年,溫州味精廠兼并國有企業溫州糧油貿易中心,成立溫州味精總廠,資產達1404萬元,員工增至593 人。
1993年,溫州味精總廠又兼并了集體企業溫州兒童食品廠、糧食果酒廠、塑料包裝彩印廠,成立了溫州快鹿集團公司,注冊資金達2000多萬元,投資600多萬元,在城區(地址:原黎明西路29弄3號、7號)興辦快鹿大酒店,集住宿、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服務中心。
1994年,快鹿集團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近萬平方米的速凍食品生產車間,引進技術與人才,形成從生產到包裝、儲存、運輸自動化冷凍生產鏈(線),包羅湯圓、餃子、包子、饅頭、菜肴等八大系100余個品種,并產量達到3000噸,創利300多萬元。
1997年,快鹿集團通過了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
1998年快鹿集團又兼并了國有企業溫州油脂化工廠。
至2000年(“九五”期末)快鹿集團工業總產值達79908萬元,接近8個億,職員總人數為844人。
三、前行·奮進(1998——到今)
追求,永不停步!這是快鹿集團的一貫作風與優良傳統,自進入21世紀之后,由于國內外經濟大背景的風云突變,味精市場又著嚴峻的挑戰與考驗,昔日排隊搶購“快鹿”味精的場景已“風光不再”,“快鹿”人在丁國聰的帶領下,發掘當年開拓市場的那股子闖勁,拼勁和韌勁,采取多渠道、多層次、多窗口、全方式的全面出擊,并將由城市銷售為主轉向為以農村為主,不斷擴大市場的占有率,從而在“味精”大戰中站穩腳跟,在強食弱肉中勝出,穩步發展。
與此快鹿集團在堅持主業不變基礎上,不斷擴大生產經營領域,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開辟農產品生產基地,開發綠色食品。2001年,在溫州西部山區建立綠色農產品和天然山珍食品訂單農業基地,協助扶持廣大農戶,引進臺灣密本南瓜、日本秋白秋蘿卜、美國甜玉米、包心菜、菌菜及開發高山野菜等。后又與平陽、永嘉、甌海、洞頭等縣(區)并延伸至麗水、臺州周邊地區建立了一批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與數十個鄉(鎮)簽訂了大米、蔬菜、水果、禽蛋、豬肉、兔子等聯銷訂單,加工獨具風味的名特優農副產品,如脫水盤菜、速凍楊梅、鹵汁肉制品等,投放市場,深受青睞。甚至出口歐美大陸各國家,主要為美國、法國、巴西等華人圈商場。從而將食品加工流通業與養種植業有機地結合,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經營新格局。
2009年2月,在快鹿集團踏踏實實、辛辛苦苦干了廿五年的掌門人丁國聰年齡超線而光榮退休,他身披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優秀廠長、中共十六大代表、省市人大代表等金色光環告別了他一手發展壯大的大型企業,留下他艱苦創業、開拓拼搏的精神。應該說:丁國聰是快鹿集團的創始人,對發展溫州味精生產有過特殊的貢獻,人們興許不會忘記。
快鹿集團,后繼有人,接替丁國聰的也是省級勞模,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何正圭同志,他秉承了老廠長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及拼搏精神,遵循“重信義、敢擔當、創一流”核心價值觀,堅持發展為先,和諧為要,創新為本的經營理念,努力踐行“使老工業煥發生機,使新能源服務民生”的服務品牌,積極推進集團趕超發展。
2011年,溫州市國資企業大調整,快鹿集團加盟溫州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50億),成為麾下的骨干企業,“快鹿”團隊在何正圭的率領下,至2011年實現年產值2.04個億,味精銷售量近1萬噸,速凍食品6千多噸,快餐60萬多份,并開發出快鹿醬油、米醋、黃酒、調和油等食品調料,為豐富市民食品提高生活質量又做出新的貢獻。
2013年,快鹿集團又迎來新的掌門人——張可潘,他是大學本科畢業的高級經營師,精通企業管理和經營業務,他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時刻,挑起國有企業發展轉型提升的重擔,立志務實攻堅,砥礪奮進,他虛心好學,不驕不燥,穩扎穩打,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踐行有效投資與開源節流同步推進,市場開拓和穩定價格同步加強,質量監管與安全生產同步提升,在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和生產經營上取得令人矚目的績效,從集團公司成立至2015年底累計創稅超3億元,實現利潤1.6億元,為溫州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較大貢獻。